“瘦生活,更精彩!”| 关于我们 登陆| 注册

名人    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

三伏贴,一个害人不浅的弥天大谎! | 搜瘦科普

2019年7月23日 搜瘦网

摘要

据红星新闻7月16日晚的消息,7月12日至13日,江西省儿童医院用“三伏贴”治疗儿童881人,其中,7月12日接受治疗的儿童中,有92人出现瘙痒、灼痛感、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,目前该院已暂停“三伏贴”治疗项目。

问:编辑你好,近期“三伏贴”出状况了,你们能对“三伏贴”的源流做点考证么?谢谢!


据红星新闻7月16日晚的消息,7月12日至13日,江西省儿童医院用“三伏贴”治疗儿童881人,其中,7月12日接受治疗的儿童中,有92人出现瘙痒、灼痛感、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,目前该院已暂停“三伏贴”治疗项目。①



图:虽然已过4天,孩子背部三伏贴所致的伤口仍呈暗红色(引自红星新闻)



这不是三伏贴第一次对使用者造成伤害。事实上,几乎每年夏天,都会发生类似的新闻,都会有大量民众因为相信了所谓的“冬病夏治”,跑去医院贴三伏贴而被灼伤。


从原理和成分的角度来看,三伏贴有害,是一个很容易判断的事实。


中国古代把二十节气中处于“小暑”和“处暑”的这段时间叫作“三伏天”,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而三伏贴是个什么东西呢?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往你的身上的穴位贴中药贴,以达到“冬病夏治”的目的,官方说法说的是“这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,以鼓舞正气,驱散阴寒,调解脏腑功能,恢复阴阳平衡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”


冬病夏治又是怎么回事呢?在中医里,“冬病”,就是秋冬好发、加重,以寒冷、虚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,比如痛经、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慢性胃肠炎、溃疡、慢性肾炎、体寒胃痛、关节痛、手脚冰凉等。阳虚阴虚什么的太过于玄幻,我们看不懂。倒是之前的回答里我讲过冬日里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,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,这么一看冬病这个概念还稍微有那么点科学依据。而“夏治”,解释的是利用长夏三伏日天地阳极阴生之时,激发肾阳,除寒祛邪,去根治一些陈年冷疾


我们先且不论“寒邪”这个概念到底有多虚无缥缈,单说说三伏贴鼓吹三伏天阳极阴生(意思就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),可以纠正阳虚体质,数月后冬天来临“冬病”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得到明显减轻。这套阴阳五行的旧学问,一直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论证,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,其理论正确性一直十分玄幻。而“寒邪”“湿气”这俩概念,是我另一个非常反感的伪科学之一,这里就不展开具体讲了.


“冬病夏治”也是一种玄学,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《黄帝内经》。该书鼓吹治病要讲究“阴阳五行”,鼓吹“圣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阴阳”,夏季天地阳气最盛,人应该趁机补充阳气;冬季天地阴气最盛,人就应该趁机补充阴气。至于“阳气”“阴气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,神神叨叨的“圣人”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

其实,稍有逻辑常识,就不难看穿“三伏贴”的本质。


比如,按照传统医学的说法,“冬病”至少包括了:过敏性哮喘、咳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、颈肩腰腿痛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……如果“三伏贴”上的膏药,真能够把这些“冬病”全都给治了,那简直可以说是震古烁今的神药,早该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了。


再比如,用药物治疗疾病,需要一定的药物浓度。“三伏贴”是贴在皮肤上的,膏药中的药物,究竟能不能透过皮肤进入身体?具体能够进入多少,是否能够达到必需的药物浓度(假定这些药物确实可以治病)?夏天透过皮肤进入身体的药物,半年之后还能存留多少用来治疗“冬病”?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,就会发现“三伏贴”所宣传的“冬病夏治”效果,其实相当荒唐。④


当然了,《黄帝内经》的拥趸肯定会说:“三伏帖”不是直接治“冬病”,是通过给人体补充“阳气”,再由“阳气”来抵御、治疗“冬病”。如此,就又回到了玄学的范畴,需要追问的问题也就变成了:


(1)“阳气”究竟是什么,它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在?

(2)“三伏贴”上的药物,是通过何种机制,达成补充“阳气”的效果的?

(3)“阳气”是通过何种机制,达成抵御、治疗“冬病”的效果的?


很可惜,自《黄帝内经》至今,传统医学始终未曾正面回答过上述问题。





第一个问题,贴在穴位上的中药有没有可能进入人体呢?皮肤是保护我们人体的一道天然屏障,一般的物质是没法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的。甚至连水这么小的分子都没法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,否则我们口渴了,到游泳池泡一泡不就解渴了?实际上当然是不行的,你在游泳池泡的时间再久,还是口渴,说明水是没法透过皮肤进入人体的。连水都没法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,更何况是比水分子大得多的药物分子呢。所以一般来说,药物是没法被皮肤吸收的,需要口服、注射。


当然,有个别的药物是能够被皮肤吸收的。我们姑且假定三伏贴里头的中药成分是能够被皮肤吸收的,那么,就有了第二个问题,即使药物能够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,它们在人体内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浓度?药物要起到治病的效果,必须要在血液里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可以,这个浓度叫做药理浓度。三伏贴用的药物的量本来就很少,即使有一部分能够被人体吸收,量也是非常小的,是不可能在血液里达到药理浓度的,那么就不可能用于治病。


第三,再退一步说,即使三伏贴里的药物被人体吸收后,能达到治病所需的药理浓度,那么是不是能够在几个月后的冬天起到治病的效果呢?一般来说,药物是在使用了以后,立即对身体起到治疗作用。如果现在得了某种呼吸道疾病,在吃药或打针以后,很快就能缓解或治愈,而不是要过几个月以后才能表现出疗效。所谓的“冬病夏治”,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,是非常荒唐的。


有人可能会说,“冬病夏治”虽然经不起理论上的推敲,不一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,三伏贴是我们中医的做法,中医是几千年经验的结晶。的确,有些宣传三伏贴的网站是这么说的,说三伏贴使用方便、操作容易、患者受益,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,越来越受广大群众接受。


但实际上,即使几千年的经验结晶靠得住的话,也不适用于三伏贴,因为中医使用三伏贴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,中医著作第一次提到三伏贴是清朝的时候,康熙年间。即使从那个时候算起,也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并不是几千年的经验结晶。更何况,即使真的有几千年的历史,也不能证明三伏贴就是有效的。一种疗法有没有效,是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确定的,并不是使用了几千年就等于经过了检验。即使做不了临床试验,至少也应该有大样本的统计证明经过了三伏贴治疗之后,那些人在冬天得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了。但是既没有人做过这种统计,更没有人做过临床试验,所以三伏贴不仅在理论上不成立,在实践中也没有得到验证。


再说成份。


三伏贴的“基本方”包括:白芥子、甘遂、细辛、延胡索、麻黄、肉桂、樟脑、冰片或麝香少许。


这当中,甘遂是有毒的。2013年,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了一份通知,列出了28味有毒的中药材,其中就包括甘遂。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《中药毒理学》一书的总结:


“甘遂中毒潜伏期约30分钟至2小时;甘遂含烈性、刺激性化学成分,可引起皮肤、黏膜的原发性刺激作用,从而导致皮肤、黏膜产生急性炎性反应。口服导致口腔、咽喉肿痛,有灼烧感,局部外用常引起局部皮肤发红、起泡、热痛等巴豆油和斑蝥素样作用,甚至引起坏死。消化系统损害也是其最常见的中毒表现,具体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严重的吐泻继而导致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的紊乱,接至出现休克;神经系统的毒性表现为头痛、头晕、澹语、昏迷、痉挛等;心血管的毒性表现为心悸、血压下降等,中毒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而亡。”⑤


细辛也是有毒的:


“细辛对神经系统有较大毒性,先兴奋后抑制进而麻痹。中毒剂量在3g以上。中毒后出现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烦躁、多汗、颜面潮红,心率增快、呼吸困难。严重者有颈项强直、角弓反张、血压及体温升高、四肢抽搐、昏迷。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。”⑥


白芥子同样有毒:


“白芥子中所含的刺激性物质,进入人体后会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。对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,中毒后可引起强烈的胃肠道症状”。“外用白芥子末对局部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,优势还会引起溃破红肿疼痛等”。⑦


也就是说,贴上饱含上述有毒成分的所谓“三伏贴”,然后感受到的“阳气”(热痛感),其实质更可能是中毒。


所以,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,请远离所谓的“三伏贴”。


再回答一下开篇的“读者提问”。


“三伏贴”至晚,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。清代传统医学从业者张璐,曾留下这样一个疗方:


“冷哮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,有应有不应。夏月三伏中,用白芥子涂法,往往获效。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,延胡索一两,甘遂、细辛各半两,共为细末。入麝香半钱,杵匀。姜汁调涂肺俞、膏肓、百劳等穴。涂后麻瞀疼痛,切勿便去;候三炷香足,方可去之。十日后涂一次,如此三次,病根去矣。”⑧


显然,这正是流传至今、给无数人造成了伤害的“三伏贴”。


最后,再再强调一次: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请不要相信“冬病夏治”这种鬼话,也不要使用所谓的“三伏贴”。



31
文章评论()

七日热门

1

人物传记 | 盛杰:他与行业22年

2

CIACO 2025国际肥胖病学术论坛⎜体重管理时代对话

3

体重管理师培训基地再添新力,共筑行业新篇章

4

专家提醒:腹型肥胖将致糖尿病风险增加6-20倍

5

@全国减肥企业/品牌,2024年度优选已启动!

6

权威《指南》发布:肥胖症诊疗步入多学科协作新模式

版权所有© 2005~2024 搜瘦网 SooSou.com 投稿邮箱:3603696317@qq.com
京ICP备10020973号-10 |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193号 京ICP备10020973号-10